高效创新力发展如何破解难点堵点?科技创新评价方式如何改革?聚人、用人、留人体制机制如何健全?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丽君受邀做客《今日评说》,发表最新观点。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把这三个方面进行一体改革,背后有着怎么样的深意呢?
陈丽君:三者之间有互相促进的作用。人才是基础,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自立自强是我们国家竞争力的体现,而高水平的教育是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和高水平科技创新资源可持续供给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整合进行专章部署,此次全会的《决定》进一步明确,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出了具体的举措,凸显了改革的系统性、集成性,这可以进一步打破教育科技人才各个领域的壁垒,从根本上改变资源分散的局面,让创新资源更大效率地发挥作用。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在接下来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当中,针对目前高校创新力发展面临的难点和堵点,有哪些新举措呢?
陈丽君:近年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里面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高校在发展中也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们国家的高校在培养创新性人才和国际化人才上是存在的短板的,这就影响了我们创新的源头活水。再比如,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培养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不平衡的,高校一流科技成果不足,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率也是相对比较低。
针对这些问题,在接下来的深化改革中,需要加强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第一是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在高校中既需要“全能选手”,又需要“单项冠军”,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打造一批一流的学科标杆;第二是着力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动态调整高校学科设置,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三是完善高校的科技创新机制,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突破计划,推动产出更多的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成果。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当中提到了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这方面您有哪些观察呢?
陈丽君:当前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这个非常不容忽视。同时,我们现在存在着的“一把尺量所有人才”这样的人才评价机制,也是不利于原创性的发现和变革性技术的出现。全会在聚才、用才、励才、留才等环节上提出了具体的改革举措,比如说在聚才引才上,提出了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分布。其次在用才、激才上,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在留才机制上面,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人才交流通道,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支持保障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的体系。
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过程当中,科技创新的重点您觉得在哪里?
陈丽君:一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攻破“卡脖子”的技术难题。第二是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的比重,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这些措施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创的科技创新能力。
接下来,浙江应该如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陈丽君:浙江是吃改革饭发展起来的。全会中提出的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这一科技体制改革的创新之举,正是发轫于我们浙江。在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们首先需要加快科教融汇、产教融通的科技创新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大科学基金对青年人才和新质生产力领域的科技创新支持;其次,还是需要坚持、健全以企业为核新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高校院所和企业联合创新的大交叉大合作的创新机制,推动科技创新深度赋能产业创新,率先构建数字化、绿色化和智能化的产业转型。再次,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效联动的一体部署,确保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能够及时响应产业科技创新的变革,着力培养科技企业家,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科技创新驱动力量。最后,浙江也需要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金融政策和金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