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动态
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暨人才强省二十周年 浙江人才发展研讨论坛顺利召开(中)
返回列表
发布时间:2023-11-21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陈丽君发布《浙江人才强省二十年》报告。陈丽君教授回顾了20年来浙江省科技教育人才发展成果,包括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人才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发展生态尽显活力。陈丽君院长指出,这些成效来自于二十年来浙江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在坚持党管人才、广聚天下英才、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改革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方面持续发力,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首位战略,坚持人才教育科技一体化发展,为在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供了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面向未来,陈丽君院长从3T理论到3D理论的转变提出最优人才创新生态建设的思考,建议浙江省应该在新时代持续推进人才引领驱动的人才现代化建设,持续探索政府、市场和社会在人才强省中应如何发挥三强作用,如何通过补齐短板以避免木桶效应来实现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联动。


首轮专家圆桌论坛环节,在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周佳博士的主持下,围绕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重要话题,与会专家展开热烈讨论。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党委委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科技人力资源专委会主任邓大胜研究员分享了对于发挥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主体作用的思考。我国的人才国际形势正在从相持互博到加速反超的阶段。从长远来看,面向2035年目标,建设人才强国要加快塑造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第一,政府要发挥好城市主体作用,注重产才融合;第二,市场要发挥好科技创新和引才用才的主体作用;第三,社会发挥好科技组织的引领作用。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加强人才智库联盟对人才评价和竞争力的话语权作用。

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姚凯教授从三位一体出发,提出目前教育、科技和人才三方面发展的融合度不够,并且还没有独立的组织单位。因此,要做好人才重要平台的布局,来实现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分布,在政策和机制层面加强教育、科技和人才三方面的发展战略的协同度。同时,姚教授以上海为经验,提出地方应当根据国家和产业需求制定和拓展人才目录,加强国内外人才的职业资格认定,加强对人才数据的跟踪,通过专项工程优化人才的职业培养,同时也要注重科创氛围的营造。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特聘专家周文霞教授认为科技管理人才也是国家战略性人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周教授指出不是优秀科学家自动聚集在一起就能发挥竞争优势,现有研究和实践忽视了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的作用。科技管理人才和科研人才、战略科学家、青年科技人才是两类不同的人才,对他们能力和素质要求不同,科技管理人才的选拔不仅需要关注科研上的敏锐,更要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各种资源等管理方面的才能,目前这类人才的晋升通道和评价机制还不成熟。周教授进一步强调完整的人才链呈现出人才类别齐全、人才层次鲜明的特点,科研管理人才、科技管理人才都是人才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重视。

上海社科院信息所副所长、上海社科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汪怿研究员分析了20年以后在长三角地区建构世界级人才城市群的意义与重点。首先,从两方面阐述崛起世界第六大人才城市群的必要性:抓住世界范围内人才科技东移的趋势、人才高地也是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网络结构中具有重要枢纽作用的合团。之后提出建设需要做好四件事:第一,做强四个,长三角三省一市在各自人才建设中把自己的做大做强,包括上海的国际化人才、江苏的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浙江的民营经济人才、合肥的科技创新人才。第二,做新“1+1+1+1>4”,在做好的基础上,做好。不仅关注原有的问题,更要在新人群、新赛道、新优势问题上做文章,关注创新的服务者、消费者、组织者、治理者。第三,做融合,围绕教育科技人才的底层逻辑创造力做文章。第四,做高质量的发展。把城市群打造成具有机会、制度、环境优势的活力空间。

 

江苏省开放大学副校长、江苏省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罗逾兰认为实现科技创新塑造新发展优势,要把握新质生产力中间关键变量,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持续的最大增量。首先要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应该以战略科学任务为导航,加快形成持续发展的新优势;数字+”人机AI+”相关领域会是未来的关键技术领域。第二,实现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要分维度激励企业创新引航,发挥企业家和企业的主导作用,撬动自由资本发挥作用。第三,实现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要锚定质的生产力关键的人才因素。不但要培养战略科学家、一流科学领军人物、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也要形成各类互补性人才在数字经济时代多维知识结构合作。第四,要以数字新基建为底层逻辑的新型生产关系来护航,即基于大数据背景,以数字化战略把跟人才相关的、跟五链融合相关的产业在数字化平台上进行整合。

山东省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唐贵瑶从教育和企业两个角度阐述对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的理解。从教育角度看,围绕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工作,一方面要针对高等教育,要做好人才的自主培养、分类培养,提高人才的自主培养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下,构建多元化、开放式的人才体系,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资源,做好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另外,通过举国体制加快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从企业角度,随着数字化、人工智能的发展,科技创新更多是开放式的创新,人才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人才工作思想为开放式创新提供了思想基础;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有助于科技创新能力塑造发展的新优势,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科学城是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典范,值得去学习。

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Stephen Jarislowsky讲席教授,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方涛围绕科技创新创造发展新优势的主题提出:首先,当前经济发展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如发展瓶颈期遭逢人口增速下降等结构性问题,地缘政治日益复杂等周期性难题,产业政策等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因素亟待优化等系统性问题,这些也是影响人才的环境性因素。其次,关于自主创新还是人才引进的问题,要结合行业性质、技术发展需求、经济形势和引才目标等进行分类讨论。最后,借鉴德国、美国等国家的发展经验,要不断完善人才发展环境,增强城市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人才的成就感、获得感等精神激励,加深文化认同等强化与海外人才的情感链接,促进人才吸引力提升。

南开大学英才教授、海南省开放型经济研究院院长、海南自贸港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李世杰教授指出,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进行竞争的重要载体,而人才正是支撑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所以本次大会探讨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涵义。此外,介绍了海南自贸港的实践经验,以承担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使命为指引,一是积极开展百万人才进海南等人才引进工作,不断汇聚创新要素;二是打造国家实验室和创新创业平台等人才创新平台,以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为原则汇聚科研成果;三是通过完善人才分类分层评价体系、外籍人才停留居留管理办法等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持续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

第二轮专家圆桌论坛在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朱蕾蕊博士的主持下,围绕人才思想和人才强省新挑战重要议题,专家们分享了真知灼见。

武汉工程大学原副校长,湖北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桂昭明介绍了习近平人才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部分,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在人才工作中的体现。深入领会习近平人才思想,要准确把握其中蕴含的历史责任、民族情怀、发展眼光、大国智慧、全局观念、创新意识、改革勇气、鲜明旗帜、政治自信、规律自觉等显著特征。

无锡学院副校长,江苏省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徐军海提出三个需要关注的问题:一是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等思路或理念的落实中要关注人才供需动态匹配;二是人才创新生态系统的打造过程中要关注多元主体协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三是立足区域定位、资源禀赋和人才基础,处理好科技创新体系与人才发展战略的耦合关系,构建人才发展治理新模式。

重庆人才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林勇教授围绕主题分享了四个方面的个人体会:第一,在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技术模仿型和技术创新型两种战略选择,其中最难的是创造性劳动贡献的识别。当前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创造性劳动的甄别和识别,它可以发挥国家作为资本大国的一个风险识别优势;第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经济高质量发展,而高质量发展则依赖产业转型,这也是我们从中国制造、世界市场转向新的人才驱动创新引领阶段面临的第二个挑战。其中,产业转移事实上是空间转型和可持续跨越创新两个过程交织。因此,需要扩大技能人才队伍和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第三,在新的技术革命时代,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甚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新的技术理念共同的起点是一种挑战;第四,教育是人才的供给侧,人才是科技的供给侧,科技是产业的供给侧,产业是经济的供给侧,经济发展是高质量推动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的基础。总结来说,希望在各方面努力下能最终实现中国从大国加创新变成大国优势。

中国人才研究会理事、贵州人才发展研究所所长、贵州财经大学王见敏教授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谈了以下四点感受:第一,多用三位一体化,少用三位一体。从一体的逻辑来说,三位一体是全面的融合,而三位一体化则是部分的融合与边界的交融,教育科技人才完全的融合不太现实;第二,有关三位一体化战略的思考。一方面,市场和政府的主导可能会因为战略应用场景而有所不同,在教育科技人才都不占优势的地方,可能是政府主导。而在经济比较发达、人才密度相对比较高、整个市场也比较发达的地方,可能市场占主导;第三,在三位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应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去进行分析和思考;第四,实现三位一体化破局的十个内容:一是理念一体化;二是战略的统筹;三是发展目标统筹;四是物理空间的布置跨时空互动;五是事业平台载体;六是政策供给一体化;七是工程项目一体化布置;八是人才队伍统筹发展一体化;九是重点资源的保障和资金一体化配合;十是协调机制的相关问题。

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副院长林成华副教授分享了有关海外科技人才引进的问题思考,美国在相关方面的部分举措值得借鉴:第一,通过动态更新关键与新兴技术清单、出台系列产业政策两个抓手来统筹整个海外科技人才引进工作;第二,通过包括新兴制造业国家战略、商务企业销售计划制造、商务制造计划系列政策加速关键核心领域产业的回流,充分释放就业,发挥重大平台对于海外平台的虹吸效应;第三,通过重大挑战计划等全球大科学项目和搭建海外研究基地来聚集全球人才;第四,通过高技能移民法案,进一步降低高层次人才的移民门槛,增加科技移民的配额和时效,以此吸引更多的全球技术精英;第五,通过实施留学生倍增计划,筛选有潜力的新一代战略科技人才。而在我国海外科技人才引进政策方面:一是需要在战略体系、目标体系和政策工作体系方面形成一个高效统筹,进一步放宽国际科技人才永居条件;二是发挥重大科技平台项目高端人才的引才作用,通过与一带一路国家、关键小国国家的合作及联合实验室、海外研发机构等的建设汇聚海外的人才;三是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最后,在如何优化人才激励和扶持机制方面,要探索科技人才参与揭榜挂帅制度,在重大的项目当中增加海外人才比例,进一步优化海外科技人才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爱丁堡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爱丁堡大学科学、技术和创新研究所研究员沈小白从大数据治理、网络环境治理方面发表对解放人才的看法。提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公众利益关系密切,技术与社会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接着从个人的生活体验中举例说明目前国内网络环境呈现的问题背后反映的企业、政府、社会发展深层的“卡脖子效应”,并提出以下对策:一是政府应积极治理公共网络空间和在线环境;二是助力企业的创新研究工作,整合青年人才资源。

全球化智库副主任、研究总监郑金连分享了国际青年人才流动方面的研究。首先介绍了青年人才的流动趋势,主要流向欧美发达国家;流动领域为数字经济领域、新兴职业和新兴业态;接着提出了促进国际青年向浙江流动的建议:一是建立留学生的招生、就业全链条的管理机制;二是优化国际青年人才流动的管理服务机制;三是加强国际组织的引进和培育;四是利用亚运会加强国际青年人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