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动态
“制胜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壳牌中国主席张新胜先生应邀来访我院并成功举办讲座
返回列表
发布时间:2020-12-03

2020122午,浙江大学行政管理研究所、浙江大学环境与能源政策研究中心和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在公共管理学院301会议室成功举办制胜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讲座。本次讲座邀请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壳牌中国主席张新胜博士为主讲人,浙江省发改委原副主任、浙江省能源局原副局长蔡刚为点评嘉宾,浙江大学环与能源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方恺研究员,以及浙江大学环境与能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周云亨副教授为与谈嘉宾。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行政管理研究所所长、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陈丽君教授组织和主持,壳牌中国政府事务及业务支持副总裁王威先生壳牌中国油品贸易与供应业务总经理沈剑平先生壳牌中国政府事务及业务支持总经理张燕怡女士壳牌中国政府事务顾问张环环女士,公管学院相关领导系所相关专业老师博士、硕士研究生等三十余人参加了氛围热烈的研讨

在欢迎环节,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姚晨向壳牌集团张新胜先生一行致欢迎词,并介绍了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基本状况,代表学院向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壳牌中国主席张新胜先生,浙江省发改委原副主任,浙江省能源局原局长蔡刚先生分别颁发聘书。陈丽君教授向来宾简要介绍了浙江大学行政管理管理所教研团队的重点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分享了研究团队近年来在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倡导和参政咨政的决策咨询中所做工作。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姚晨 为张新胜主席颁发聘书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姚晨 为蔡刚局长(原) 颁发聘书

 

  

在讲座环节,张新胜先生以能源转型为切入点,从为什么要能源转型我们能不能转型壳牌作为一个企业如何转型转型在中国有什么意义四个问题展开了演讲。关于为什么要能源转型”,张新胜主席从亲身成长经历出发,讲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能源匮乏情况,以此论证了现能源体系对于人们生产生活的便利作用和在全球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并用大量详实数据从环境保护、陆地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角度说明能源转型紧迫性。因为、能源使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据了人类排放温室气体总量的80%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全新的更加清洁能源体系。

 

关于我们能不能转型张新胜主席以人们运用太阳能发电的发展过程为例,分析指出如果要实现能源转型,第一就是要有共同的认识,第二需要能源产业本身的技术发展,而现代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我们完全有条件进行能源转型。第三,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能有效助力能源转型。数字技术提供了一种方式,即把需求、生产分别整合到一起,再在中间架一个桥梁,配合储能技术,进而实现能源转型。在此基础上,张新胜主席介绍了壳牌“天空”远景研究描绘的一种可能净零排放路径,按照“天空”能源远景2070达到净零排放的新型能源组合,以及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能源转型模型)的7个要素,包括电气化、增加新能源供给、提高能源效率、制定碳交易、消费者观念的转变、碳捕集与封存以及植树造林七个方面内容。

关于壳牌在能源转型中的作为和角色”,张新胜主席对进行了清晰而深刻的阐释。首先,壳牌率先进行能源转型,它是所有大型能源公司中第一个提出2050实现净零碳排放的能源企业。在能源经营结构上,壳牌不断优化对环境友好产品,它的转型战略投资包括:一是上游油气业务,为能源转型提供健康的现金流。专注于优势核心领域,保证健康的现金流,提高现金回报率;二是赋能能源转型业务,促使能源转型,强化天然气一体化、化工、油品在能源转型中的角色;三是关注新成长,注重能源转型的未来。其次,壳牌身体力行净零排放,公司运营上努力追求净零碳排放,不管是用的,还是买的,争取碳排放角度必须是0;努力实现卖出去的加油站东西,产品的每一单元能量碳的强度降低65%;并和客户一起通过一些解决方案实现剩余35%碳排放降低。张新胜主席介绍,壳牌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和社会一起推动能源转型,更重要的是把他们拥有的资源,包括研究、技术、资金,变成各种投资的现实,从而帮助世界实现能源转型。

关于“能源转型在中国的重要意义”,张新胜主席首先援引了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提出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在他看来,能源转型对于中国来说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即中国如何利用此次机会,解决现有的能源问题并引领全球。张新胜主席谈到,中国现有能源问题,主要在于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依赖进口,以及能源成本过高。这些都是中国现代能源体系的问题,而能源转型可以解决上述难题。关于引领未来,张新胜主席认为中国对新能源的投资发展,是可以拥有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并且能实现有效投资。这里涉及到三方面,一是中国在解决能源转型问题的同时引领全球,二是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更有影响力的经济体,三是通过能源转型把我们中国的投资从低效、无效转变为更有效的投资。最后,张新胜主席谈到,目前中国政府主导的能源体系和市场上更多的企业发展创新有一个矛盾,即能源体系是封闭的,下一步如何将能源体系打开,让年轻人发挥他的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能源转型将非常重要。

 

“制胜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讲座嘉宾交流环节

在嘉宾交流环节,浙江大学环境与能源政策研究中心的两位专家与张新胜主席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与研讨。浙江大学环境与能源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周云亨副教授点赞壳牌集团是一个“正能量”的企业,然后就能源企业经常会面临的“为股东负责”还是“为地球负责”的选择困境,询问壳牌集团是如何兼顾两者之间的平衡。对此,张新胜主席从企业信念、股东利益、行业前景这三个角度作出了回应。张新胜主席指出,壳牌集团的股东大部分进行的都是长期投资,对企业的要求是在能源转型期间,不仅能生存下来,而且能兴旺发达,所以壳牌集团才会最早作出净零碳排放的承诺。其次,壳牌集团与其股东的利益是一致的,都希望壳牌能够作为社会力量的一部分,实现能源的转型,并在转型过程当中,挖掘出更好的服务顾客的模式,从而凝聚更多的利益。第三,不少研究认为,油气需求的增长十分疲软,到2050年左右,更是会下降到一个很小的数值,所以能源的转型势在必行。此外,张新胜主席强调,能源行业不是夕阳行业,而是一个朝阳行业,因为它有很多的创新与技术应用,所以他号召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能源行业中来,一起实现能源转型。

 

浙江大学环境与能源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 周云亨副教授

浙江大学环境与能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方恺研究员提出了四个问题:(1)中国应该以怎样的超常规发展路径,实现可再生能源的跨越式发展?(2)如何看待可再生能源的潜力与实际发展之间的一个鸿沟,以及运用数字技术去打通能源的储运、生产与消费等环节的过程当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非技术性因素,比如国家安全的考量、能源的稳定性考量等?(3)如何实现中国2060年的碳中和目标?壳牌集团对此有何考量?(4)壳牌集团是否能够在推动社会低碳消费方面,起到一些示范引领的作用?

 

浙江大学环境与能源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研究员

张新胜主席对此作出了回应:首先,能源转型的条件已经相当成熟,并且已经在发生当中;第二,应当开放能源体系,并且应当从一个工业园、一条道路、一个工厂做起,进而推广到省市乃至全国层面;第三,中国能源体系长期以来都是政府在主导,但当未来能源的生产从集中转为分散时,就应当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源加入;第四,就如何实现脱碳目标这一问题,应当先设一个小的目标,然后一步一步实现。此外,张新胜主席还提出,远海风能是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并以壳牌集团在加拿大、挪威以及荷兰的几个二氧化碳储存项目为例,说明了壳牌集团的CCUS已形成商业规模。最后,张新胜先生再次呼吁,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能源行业这一充满了创新机会的朝阳行业中来。

 

荷兰皇家壳牌全球执行副总裁,壳牌中国集团主席张新胜 回答嘉宾提问

在点评环节,浙江省发改委原副主任,浙江省能源局原局长蔡刚高度认可张新胜主席的讲座报告,认为张新胜主席的报告视野宽广、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具有高度的专业性,是站在全球的视角充分审视了国际和国内的能源发展趋势,尤其对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分析,入木三分。

蔡刚局长也分析了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现状,即我国具有能源消费总量大、产品总量大,以及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高的特点,这也要求我国必须提高能源资源供给水平,以更加绿色、安全、高效的方式利用能源。浙江省的层面上,他认为浙江能源领域仍面临着持续安全可靠的保供、持续的清洁低碳发展和持续地保持能源价格水平等三个方面的挑战。下一步,浙江省将立足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

 

浙江省发改委原副主任,浙江省能源局原局长蔡刚 点评讲座内容

蔡刚局长认为,浙江能源领域要完成3060”目标,还需要有革命性的措施。首先,国际合作是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路径,他真诚欢迎壳牌集团等跨国公司巨头参与浙江的能源转型发展,共享浙江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大好成果;同时他也殷切期盼浙大师生和研究团队,继续重视能源领域的硬课题、软课题的研究,共同为浙江能源转型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总结环节,浙江大学行政管理研究所所长陈丽君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简要总结,指出此类企、政、学跨界的研讨对能源转型和能源政策制定的重要性,期待未来更进一步的深入交流和合作。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系王诗宗教授为张新胜主席颁发纪念盘。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系系主任 王诗宗教授为张主席颁发纪念品

 

浙江大学行政管理研究所所长、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陈丽君教授

组织和主持本次会议

 

“制胜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研讨会部分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行政管理研究所  李浙芳、陈春瑶、林传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