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动态
“浙江人才发展圆桌论坛(沙龙)(第五期) ——人才与发展:新时期人才战略再审思”论坛顺利召开
返回列表
发布时间:2018-12-19

  2018年12月13日,“浙江人才发展圆桌论坛(沙龙)(第五期)暨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分论坛——人才与发展:新时期人才战略再审思”论坛在浙大紫金港启真酒店召开。此次论坛由浙江省委组织部和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围绕新时期人才与发展战略思想的主题,十多位来自省内外人才研究领域的专家和政府领导作了报告,共有三十多位专家学者、相关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参与研讨。

 

 

论坛由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陈丽君教授和副院长苗青教授共同主持。首先,陈丽君教授简单介绍了本次论坛的背景,她说:“今年国内经历了史无前例的人才大战,然后又面临中美贸易摩擦所导致的一系列西方国家对我们实施的一些与人才相关联问题的反制。所以从政府到学者都在思考我们下一步的人才战略,我们的人才工作可以以什么样的思路走下去,今天这个会议就是要听听各位专家的意见。”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人才开发处陈荣华处长代表浙江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参加本次论坛,陈处长分析了当前浙江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他指出:浙江省第14次党代会提出了“两个高水平”、“六个浙江”和“四个强省”,重点强调了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现在浙江省的人才工作关键是要接地气,也就是要管用,让真正的人才名利双收,这就需要从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等各个方面来做好工作。现在人才工作主要在党管格局、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其他各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做好人才工作的前提下展开,人才工作要实现错位发展。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抓高层次人才(国千、省千),同时更有效地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积极发挥猎头等市场主体的作用。不仅如此,还要把发挥企业主体、“以用为本”这些理念真正转化为具体的举措,形成可落地、能用的政策制度。

武汉工程大学教授、中组部人才50人专家桂昭明教授,从“人才的产业集聚和人才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相融合”这一点切入,深入探讨了中国人才发展战略中的“产才融合”问题。桂教授提出, “产才融合”需要破除四个脱节:第一,科技人才同经济的脱节;第二,创新成果和产业的脱节;第三,人才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的脱节;第四,人才价格和价值的脱节。四个脱节源于体制机制的藩篱,显现了人才与经济社会的游离,需要破解制度上诸多的障碍。桂教授强调要实现人才创新成果同产业的对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消除人才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要从制度上破除制约人才科技成果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的对接。

桂教授说:所谓产才融合,首先是人才向产业集聚,然后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实践证明人才和经济的融合,产学研相结合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另外,国家的政策非常重要,比如1980年代美国通过了《拜杜法案》,短期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了410倍。同样,上海最新政策规定,科研成果转让(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的70%以上可以归课题组所有,一下子让上海的药物研究所转让了好多亿的科技成果,就是一个小小的政策,实现了人才价值与价格的对接。

 

 

浙江省政治学会会长、省政府资源委员蓝蔚青教授谈了他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的新思考。蓝教授说,今年以来,确实有一种风云突变的感觉,人才问题显得特别重要,(西方国家)可能会对我们进行新的人才控制。这几年国内的人才争夺也十分激烈,最近营商环境的评价一出来,杭州位于第八位,这值得我们思考。蓝老师指出,高校是人才愿意集聚的一个重要平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高校始终是浙江的短板,特别是985、211学校太少。在人才培养的平台问题上,蓝老师提出要突破一些国家对我们人才培养上的封锁,合作办学是一个可行的途径。

 

 

浙江省发展与改革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卓勇良先生谈到我国目前人才问题的紧迫性,他提出我国的人才理念还不够先进,同时面临大量人才外流。卓老师强调,人才培育的关键是覆盖到所有的人群,因为“人才”是个概率,只有培养更多的人,才能培养出更多人才。此外,我们的人才理念需要做一个转变,强调人才的同时必须强调”,”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最后,卓老师还指出培养人才要有4个重要的环境条件,那就是:自然而然的学术环境,自由自在的成长环境,应有尽有的物质环境,自创自立的制度环境。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才学系主任徐斌教授介绍了他对国际人才社区项目的思考。徐教授以北京“国际化人才社区”为例,指出在国际人才社区落地过程中,要注重建立新的合伙人制度,组建社区的经营团队,要有投资和回报,而且要实现国际化人才自主决策,减少政府的一些干预。徐教授认为,有了国际市场的经验,有了国际化社区的这种案例,国内的国际人才社区也可以以此为标杆进行模仿和设计,关键是我们在体制上和方法上、用人机制上要做配套改革。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及省委副主委范柏乃的发言提出了新时代浙江人才计划迫切需要实现的七大转变:第一,要从条块式碎片化管理走向统筹式的系统化管理;第二,要从注重财政收入计划管理走向财政预算的绩效管理;第三,要从行政化管理走向法制化管理;第四,要从物质驱动管理走向精神激励;第五,要从政绩驱动管理走向战略引领的管理;第六,要从单一项目的经费支出走向全方位的生态环境的管理;第七,新时代浙江人才计划迫切需要从政府主导走向市场引领。范教授强调,只有实现这七大转变,才能真正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为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建立强大的人才支撑。那个时候我们浙江经济发展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我们才可以说浙江的今天就是世界的明天。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阿里云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谢小云教授,从企业观察的角度谈了新时期人才战略的一些思考。他指出:一个城市和一个国家的人才战略,如果脱离全球化和逆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等关键词框架思考的话,是不完整的。谢教授指出现在人才政策存在高度同质化问题,(实际上)每一个城市的定位、资源禀赋、经济地理是完全不一样的,具有不同的优势,而人才政策的日益同质化只会带来恶性竞争以及大量的投机和寻租行为。

 

 

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陈丽君教授分享了她的研究:“全球人才竞争新态势和新时期浙江人才战略”。陈教授从国际人才竞争新态势、国内人才竞争新局面、浙江省人才发展挑战和机遇、新时期浙江人才工作战略思路这几个方面展开分析。在国际人才竞争方面,陈教授指出,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目前排名只有第28位,劳动力市场、政府行政效率、产品市场以及(人才)技能等指标(得分较低),是导致中国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在国内人才竞争新局面方面,陈教授指出,人才政策雷同化情况比较严重,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但各地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积极开始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想要建立适合当地情况的长效机制,人才工作也展现出不同的特色。在浙江人才发展挑战和机遇方面,陈教授着重强调了高端人才的紧缺,指出教育是浙江的短板。她还从政策的兑现度以及城乡均衡发展等角度概述了浙江具有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最后,她提出,浙江在未来要积极应对国内外人才竞争的挑战;要重视教育,全方位、立体化来培养人才;要重视城乡人才一体化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改进留才和用才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或者增强市场对人才的吸引,全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

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副院长周亚越教授对“人才立法可行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周教授指出,当前浙江应该在党管人才方面有所作为,走在前列,这就需要以党内立法的形式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推动人才强省战略的落实。她认为,浙江在引才、育才、留才、励才方面的政策相比其他地区并没有明显优势,浙江的人才化工作存在碎片化的现象,缺乏系统化、法制化的人才的制度。周教授提出,人才立法是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浙江省走在前列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强化党管人才客观要求,因此首先需要尽快准确确立人才立法的基本思路,把人才立法纳入立法计划。

浙江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吴玮主任,分享了关于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吴主任的研究分析了改革开放前后浙江产业发展的过程与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历程,指出浙江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很好的把握好方向,把产业人才和重点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取得了举足轻重的成效。吴主任以浙江长兴县蓄电池企业的发展为例,来说明企业升级与行业产值提高、产业人才升级的关系。吴主任提出,工业化后期,产业化结构升级和产业工人的深度优化需要高质量的生产性服务业支持。

浙江理工大学讲师、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周佳博士,利用杭州市余杭区的数据,深入分析了影响地区人才发展的因素。周博士通过分析近十年的数据发现,余杭区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与户籍人口、地区GDP、第三产业占比、地方财政收入、专利授权等因素显著相关,而高技能人才数量主要与产业结构相关,党政人才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则不明显。周老师认为,区域人才集聚,特别是专技人才和经管人才的数量,是地区长期经济发展情况和特殊性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次论坛活动安排紧凑,内容丰富,思想活跃,成效显著。论坛最后,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姚先国教授作了总结性发言,姚院长对各位专家莅临本次论坛表示衷心的感谢,提出,我国的人才发展战略已经到了要转型的时候,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要认真总结反思这些年人才战略实施的经验教训,为更好地实现人才战略目标提出新的举措。

 

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