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动态
人才发展圆桌沙龙第十九期顺利举行
返回列表
发布时间:2024-11-30

      2024年11月22日,由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线上线下结合)人才发展圆桌沙龙第十九期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的主题为“大人才观和中国式现代化”。

      沙龙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陈丽君主持,浙江千里马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洪文祥,上海希典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开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苗青,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方阳春,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浙江省人社厅原副厅长陈诗达,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讲师张可安,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周佳博士、朱蕾蕊博士、傅衍博士,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培训部主任梁立,浙江大学公管学院博士研究生潘君豪以及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相关工作人员和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博士生们参加了会议。

      陈丽君院长首先介绍了与会嘉宾和参会成员并表示热烈欢迎,阐释了“大人才观”和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研究议题的重要性,提出此次论坛将主要围绕“大人才观”的概念内涵及其如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尤其是针对各支队伍建设如何深入开展体制机制改革进行讨论。

      洪文祥董事长以“以大人才观引领浙江新质生产力与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几点思考”为题进行了分享。面对科技变革日新月异,打造新质生产力和推动产业现代化是当前的战略要点。洪文祥董事长提出三点思考:第一,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能效”“高质量”的特征,未来需要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这“三化”转变,这也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具备前沿科学、科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端专业人才、跨领域复合性人才、适应性强且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日益重要。第二,浙江省在践行“大人才观”过程中应当突破传统观念,不拘一格纳人才,还需要通过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全方位培养人才,建立更加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同时营造宽松包容的氛围优化留才环境。第三,以大人才观推动浙江新质生产力和产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需要强化人才智能培训,形成留才、育才的合力;二是加大人才投入力度,夯实人才发展的基础;三是加强人才平台建设,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四是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人才供需的精准对接。

      张可安博士以“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特点、挑战与应对策略研究”为题,阐述了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特点、发展趋势与未来发展策略。张博士指出,面对全球经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内部需求,人力资源服务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通过对2023-2024年度相关论文关键词频次排序,发现人力资源服务业、人力资源服务、服务业发展、人力资源等虽然频次较高,但其并未有太具体实际含义。2023-2024年间的发展主要呈现四大特点,一是高质量发展助推新质生产力,二是技术驱动行业数字化转型,三是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四是规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并指出当前发展呈现短期和长期的挑战和风险,未来需要从加强政策支持、深化行业改革、推进国际化发展、提升技术水平、强化人才培养、优化市场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七个方面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

      苗青教授提出大人才观是当前理论与实践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议题,但在实践中存在政策执行偏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大人才观”的理解有误。“大人才观”的核心要义是人才评价的动态性和多样性,人才价值的体现应聚焦在使用环节。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教育具有高度计划性,在专业设置方面脱离现实需要,且存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应当减少对重点高校的投入,鼓励普通高校和民间大学发展。此外,苗青教授对当前大学应届毕业生首选考编等社会现象和问题表示担忧,认为人才政策应当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和现实需要,加大赋能基层的力度,政策供给避免急功近利,以谋求可持续发展。

      方阳春教授分享的主题是“以包容型人才发展制度推进现代化大人才观”。方教授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思想在现代人才管理中具有重要价值,为“大人才观”的全面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现实路径。“大人才观”以“人人皆可成才”为核心理念,突破了传统以学历、职称为中心的单一评价方式,强调关注“冰山以下”的人才深层素质,注重人才发展的多元化、可持续性和对社会的长远贡献。在实践层面,包容型领导风格与容错机制的引入,成为实现人才与组织共赢的重要抓手,通过公平化的用才环境和价值驱动的激励机制,提升了人才的潜能发挥与实际贡献率。在此基础上,践行“大人才观”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推动跨部门协作,打破“本位主义”与“碎片化政策”的限制,构建以价值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与管理体系,关注个体成长的关键发展期和长板优势,最终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人才生态建设,服务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陈诗达研究员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以“改革重点在哪”“一体化改革如何执行”“改革落脚点何在”三问做了深入浅出的分享。他指出,一体化改革重点在于处理好改革在体制机制上的两个关系,即处理好政府内部的纵横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协同关系。二是要将更多关注力放在县域及以下区域,既要根据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也要强调职教融合的校企合作,一体化做好教育、科技、人才改革规划这篇文章。三是强调改革关键的落脚点在人才,要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发挥好人才在推动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傅衍博士以“乡村人才振兴中乡村治理精英”为主题进行分享。首先,傅博士提出人才是推动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关键资源,但当前农村存在“劳力”和“脑力”两项人力资本不足的“空心化”现象,农村人力资本流失制约了乡村振兴发展。其次,“新农人”面临乡村高质量人才需求扩张、科技赋能农村创业机会大增、城乡融合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和人才扎根乡村意愿越发强烈等入乡、返乡的时代机遇。最后,为了更好地发挥“本土乡村能人”“非在场型新乡贤”“职业经理人”三类治理人才队伍的力量,应当重视作为村庄“内生权威”的乡村能人队伍,发挥非在场型的“新乡贤”引领力量,用好“职业经理人”的智囊团。

      梁开广董事长就“AI时代的元能力探讨与展望”作了主题分享,结合丰富的现实案例与数据,深入探讨了AI时代元能力的重要性、构成及实现路径。他强调,当前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各行各业,从技术应用到商业模式的重塑,社会对个体适应能力的要求愈加复杂与动态。AI可以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梁开广董事长将GPT重新定义为通用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认为这是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技术。其次梁董事长构建了个体需掌握的TOPS元能力模型,即T/O(任务/结果管理)、P(人际管理)和S(自我管理)。最后,他进一步提出了通过心智复杂度、神经可塑性研究以及个性领导力提升策略来实现元能力突破的方法,最终利用AI技术助力个性领导力的提升。

      周佳博士以“制造业转型期高素养蓝领工人队伍培育问题的思考”为主题进行分享。周博士指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年增长率从2010年的10.93%下降到2020年的2.62%,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也从32.06%降至26.18%,标志着中国从一个快速增长的制造业大国进入到更注重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的阶段。在此过程中,高质量技能人才对制造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与此同时,高质量技能人才培养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来自中下阶层家庭的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面临教育机会不均等、学历提升困难以及社会流动可能性低等问题;另一方面,部分职业技术院校在建设过程中脱离职业教育核心技能而模仿普通本科院校发展模式。最后,周佳博士提出职业技术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加强与企业合作,缓解技能人才培养对快速变化的行业需求反应滞后的问题。


朱蕾蕊博士以“大人才观下的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为题,提出“大人才观”拓宽了人才定义,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看待人才范围和成长周期。朱博士指出,基层干部队伍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增进政民互信的关键力量。但是,基层干部的行动逻辑受到多方力量的牵引和制约,还面临工作技能水平低、本土化能力不足、主动工作动机不强和干群关系紧张等困境。因此,朱博士提出构建基于“德”、“能”、“绩”的基层干部胜任力模型,并通过选树典范加强宣传引导、打通基层干部晋升渠道、打破绩效目标考核和问责模式等路径促进基层干部的胜任力提升。



      潘君豪博士分享了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支撑未来创新发展的最新研究。教育、科技与人才的协同是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性与基础性支撑,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路径。从理论层面看,未来产业具备战略引领性、颠覆性与高成长潜力,其发展依赖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协同效应,通过颠覆性技术突破、产业转化及创新生态的系统性支持,推动国家整体竞争力提升。研究基于对全球20个主要国家的数据分析,表明未来产业发展需突破传统路径依赖,采取多维协调发展策略,推动教育、科技与人才资源的动态融合。据此,提出构建全方位人才培养生态链条、深化国际科技与人才合作、打造未来产业创新示范区,并通过新型生产关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最终形成高效协同的国家产业创新体系,为全球竞争格局中的未来产业布局提供系统化和前瞻性解决方案。

      最后,陈丽君院长对各位与会嘉宾的到来再次表示感谢,对本次圆桌沙龙进行总结,陈院长表示,本次研讨加深了对“大人才观”和中国式现代化关系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人才观”,探讨了如何更好地打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人才生态, 回答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何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队伍支撑、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通讯员:江苾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