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今日评说|首席专家汪怿:各尽其才 竞相奔腾
返回列表
发布时间:2024-08-31

近日,浙江“新春第一会”提出打造“三支队伍”。“三支队伍”如何打造?又如何真正让各类人才大展身手、竞相奔腾?

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汪怿受邀作客《今日评说》,发表最新观点。

“新春第一会”往往具有风向标的意义,像广东、山东、安徽的“新春第一会”,都紧扣经济高质量发展。您会怎么看待浙江把“新春第一会”聚焦于人才?您觉得它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汪怿:去年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又赋予了浙江新的要求和殷殷寄托。把总书记为浙江擘画的美好蓝图转为现实,关键在于人才,关键在于队伍。20年来,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历届的浙江省委持续深化人才强省战略,走出一条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但是从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来看,我们浙江还存在不少短板。比如我们的领军人才队伍大而不强,我们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实力和人才影响力还不强。这就要求我们浙江必须深化人才强省战略,为赢得发展获得主动权。

“三支队伍”的打造其实对浙江发展所需要的的人才有了一个更清晰的画像。您觉得浙江为什么会聚焦这三个方向?

汪怿:“三支队伍”的建设与去年“新春第一会”提出的三个“一号工程”目标是一致的,逻辑是贯通的。比如说创新深化,归根结底在于人才驱动,离不开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比如说我们要进一步改革攻坚,需要有敢作为、善作为而且能作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所以“三支队伍”是形成创新驱动的关键力量,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共融的重要力量。

我们也注意到,打造的这“三支队伍”前都有一个关键词:高。包括高质量、高水平、高素养。这三个“高”您会怎么理解?

汪怿:高素质的干部是浙江事业持续向前的一个根本保障。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它的“高”体现在“五个一”。我们要以一腔热血,一心为民,练就一身本领,凡事一马当先,坚决一尘不染。这个既是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的体现,也是我们浙江走在中国式现代化先行的一个要求。对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来说,这是整个浙江瞄准创新型省份的一个根本动力。创造新的知识、新的技术,形成新的模式、产生新的优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核心力量。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高素养的劳动者队伍。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者要有知识、有技能,还要有创新的思维。

那对于这“三支队伍”的打造,会上又提出了哪些实现的路径?

汪怿:简单来说就是“1+6+7”,包括人才的激励、人才的引育、人才的培育等。比如说干部队伍建设方面,要让他们敢于担当、善与担当。干部面对新的领域、新的环境,我们怎么样在战略决策、在治理、在服务方面为创新一线的科学家、企业家有所作为。所以容错机制,包括引导考核的创新激励方式也很重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在人才引育方面,我们怎么样把解决当下的燃眉之急以及着眼于长远发展的需求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怎么样走好一条符合未来需求的人才自主培养的道路,怎么推动新老企业家传承,政策是很灵活的,手段也是很多的。通过良好政策的引导,能够让各类人才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上建功立业。

落实“规定动作”,创新“自选动作”,怎么让这些动作打到实处,为“三支队伍”建设保驾护航?

汪怿:打造“三支队伍”是一个系统工作,也是一个长期工程。第一,要建立“大人才观”,“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并且各个部门都要深入到人才队伍建设过程当中。同时,人才要和资本、技术、信息、数据等生产要素有效融合在一起,即我们要“跳出人才抓人才”,各个部门一起贯通“抓人才”。我们还要完善整个人才发展链中的各种需求,比如人才发展的金融支撑体系、住房保障体系,这样让各方面的人才、各类的人才能够放下后顾之忧,能够安心、放心地在浙江生根发展。

如何更好推进“三支队伍”建设,您还有什么建议给我们吗?

汪怿:譬如说在抓干部队伍这一块,我们的高素质干部要聚焦创新、懂得创新、支持创新、服务创新,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为创新而变。围绕着自主创新,围绕着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要求,要遴选战略科学家,包括战略使命类、应用导向类、技术研究类,要健全顶尖人才的遴选机制,要发挥大科学设施的平台优势。包括之江实验室,要健全关键人才的调配机制,来组建跨部门、跨行业的攻坚团队来组织产学研的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