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动态
张莹莹教授“国际视野中的人与人才”专题讲座圆满举行
返回列表
发布时间:2023-06-27

2023年6月26日下午,由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举办的“国际视野中的人与人才”专题讲座在成钧苑9幢901圆满举行。日本国际大学国际管理学院国际关系主任、国际管理学者协会联合总会(IFSAM-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cholarly Associations of Management) 副秘书长,WAIB (Women in the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理事会理事张莹莹教授受邀进行了主旨演讲。


本次讲座由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首席专家苗青教授主持,与谈人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陈丽君教授、周佳研究员、傅衍研究员博观大数据董事长薛忍霞、副总经理刘克强参加了讲座,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博士生聆听了讲座。



主旨演讲环节,首先,张莹莹教授介绍了自己三十年的海外工作和生活经历,足迹遍布五十多个国家,作为人才本身,通过对跨国就业机会的观察,见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崛起。

其次,结合中美关系和拉丁美洲、欧洲、英国、日本、印度、非洲等地区或国家自身特点,介绍了世界各地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美国等西方国家持续展现的活力得益于从全世界吸收人才和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在维持优势的同时担心中国发展影响其主导地位。
再次,从历史到现代,论述了中国作为大国崛起的经济和管理优势在于强势的文化、工业和创新飞速发展、灵活度高、学习能力强、大市场和强政府。然后,中国已从与国际接轨向国际化转型,未来将领导国际标准,在此过程中面临全球人才竞争等挑战,当前美国人才吸引力较强,欧洲以人才的自由流动为突出优势,日本持续吸引高端和低端人才,中国加强国际人才吸引力要借鉴先进经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
最后,在人才引进和管理方面,中国面临海归人才融入接轨和知识能力转化等方面的问题,要通过打造人本创新生态系统加强人才管理,整合社会的人才需求、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组织团队的需求、个人的价值实现需求等,在高度动态、复杂的环境中实现以人为本的知识创新。
交流环节,苗青教授就全球视野下华人国际人才在世界处于何种位置以及下一步如何吸引更多海外华人回国进行提问。
张莹莹教授指出,人才的流动受到移民的难易程度、国家间关系、市场环境和个人思想观念等因素综合影响。当前中国的硬件条件较好,人文环境也逐步完善,进一步吸引国际人才居留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随后,苗青教授接着提出,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强人才自主培养,让中国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适应中国发展的科技人才、创业人才、经贸人才等,与此同时,过去二十年中,主要科学家都受到过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系统的教育,人才自主培养如何落实,未来如何与国际接轨甚至超越国际水平,如何消化吸收利用前沿知识为我们所用?张莹莹教授表示,早期自身能力不足时需要学习,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后便具备自主发展和超越的可能性,当前“diversity”仍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对其他国家人才的培训,促进其对中国的了解,助力其融入中国。此外,中国高校国际化不仅要招收留学生,还要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开设分校。
陈丽君教授就中国国际化发展进程中人才国际化如何实现进行了提问。
张莹莹教授认为,可以重点针对容易融入的华人国际人才进行吸引,有些海外人才因为自身对中国充满兴趣和好奇而来中国工作或学习,可以作为重点关注人才群体。跨国企业是国际人才在中国发挥贡献的重要组织场域,目前受企业文化等因素影响,具有一定中国教育背景、生活经历、汉语能力的华人国际人才在中国企业仍面临难以融入的困境,对人才国际化发展形成挑战。随后,陈丽君教授指出,自主创新是中国面对大国博弈在下一轮竞争中的关键所在,人本创新生态体系对中国微观组织、宏观政府来说,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打造?张莹莹教授表示,主要涉及四个方面:领导力、学习、文化、网络。领导力涉及各层次的领导包括个人的自我领导,学习能力是处理新生事物过程中必备的能力,学习和创新文化氛围影响生态系统运行成效,纳入多方利益相关者的网络模式有助于围绕共同目标的实现广泛调动积极性。
李言博士生提出,中国人才到国外留学后大部分留在国外,同时在中国留学的外籍人才留下的较少,对此应如何看待?
张莹莹教授认为,站在个人角度,基于对投资回报率等因素的考虑,出国留学人才倾向于选择待遇较好、竞争压力相对较小的美国等国家;从国家角度来看,整体呈现人才流失的状态,如果这些人才在国外工作几年获得相关国际经验后能够回国,对于中国人才引进来说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苗青教授提出,当前很多海归人才怀抱着强烈的祖国情怀,为了与祖国共同应对风高浪急的国际局势挑战而选择回国。



傅衍研究员就人才引进政策较多关注自然科学领域而忽视人文社科领域的人才进行提问。

张莹莹教授指出,早期确实对人文对社会科学人才关注不够,但是创新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瓶颈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人文社科,如经营模式的创新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要同步发展,但是相关人才引进标准难以设计,未来中国可以通过中国标准引导国际潮流。



周佳研究员提出,当前我国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水平较为落后,日本韩国与中国面临相似的语言和文化问题,但是东京和首尔人才国际化水平较高,上海等城市要想吸引更多国际人才,可以借鉴日本韩国哪些经验?

张莹莹教授认为,日本国际化的难点也是语言问题,大企业国际化水平较高,中小企业相对保守,国际化水平较低,经济高峰过后也在努力走出去。整体来看,日本在意识形态和国际化方面走得比较早、比较远,中国还有很大发展空间。随着中国自立自主自强发展,可以战略性地针对某一类人才进行国际化的自主培养和引进。自主培养不一定是在国内培养,可以通过项目合作等方式到国外进行培养,有利于提高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和多样性,重点是增强人才学成归来的可控性和人才的可用性。


随后,博观大数据董事长薛忍霞介绍了博观创新(上海)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专注于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政府、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提供人才、技术、企业及产业科技创新情报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副总经理刘克强从需求背景、竞争优势、产品矩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重点阐释了拥有完全自主自由知识产权的全球高端科技人才挖掘评价系统的数据覆盖范围和应用场景等。


陈丽君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张莹莹教授深厚的管理学理论基础和作为优秀的国际关系学者为本次分享带来双重价值,讲座议题正契合了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使命,人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基础性支撑,张教授分享的五大议题包括了:大国崛起中的国际关系,它国视野下的中国;从历史到当下的中国优劣势;中国走向世界不同阶段的模式和国际化挑战;人才在大国崛起中的重要作用;不确定时代人才管理和人本创新生态系统对以知识创新应对国际竞争的重要作用。本次讲座时间虽短,但议题丰富,引发大家的深入思考,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博观创新(上海)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科技创新情报服务与当前人才工作需求紧密结合,未来可以就进一步合作与发展进行深入交流探讨。


最后,苗青教授表示此次讲座内容丰富、耐人深思、意犹未尽,对张教授精彩报告表示感谢,并感谢博观创新(上海)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薛董事长和刘副总经理带来的非常有价值的数据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