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动态
浙江人才发展论坛第十二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研讨沙龙暨国家社科重大“构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生态系统研究”交流会顺利举办
返回列表
发布时间:2022-10-20
    2022年10月19日,由浙江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主办的“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研讨沙龙暨国家社科重大‘构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生态系统研究’交流会”在浙江省人才之家成功举行。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吴江,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理论与技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孙锐,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杨伟国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海外院长蓝志勇,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选华,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党委委员、研究员邓大胜,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教授,上海社科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科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汪怿,无锡学院副校长、江苏省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徐军海,海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海南自由贸易港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李世杰教授,山东省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唐贵瑶,北京寰球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倪凯,之江实验室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孙毅,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丽君,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范柏乃,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苗青,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招生处处长留岚兰,中共绍兴市委党校文化与统战教研室主任李萍,浙江省人才院专兼职老师等近30位来自学界和实务届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出席了研讨沙龙。浙江省委组织部人才办领导、浙江省外国专家局领导和浙江省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领导和工作人员也参与了本次研讨。

    本次研讨沙龙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与会嘉宾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交流和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科技、教育和人才的重要论述,探讨深入推进浙江省新时期科技、教育和人才工作。

研讨沙龙开幕致辞
    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丽君教授主持了研讨沙龙并致欢迎词。陈丽君教授代表人才院欢迎全国专家的参会,表达了新冠疫情虽然阻隔了面对面学术交流,但开辟了新型交流方式,实现了线上知识流动和分享,正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我们带来的创新新赛道。陈教授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将科技、教育和人才专章重点阐述,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我们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是对科技、教育及人才的战略价值和相互关系的高度认知,也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要素支撑和战略路径。期待专家们深入阐释相关论述,研讨浙江新时代科技、教育和人才工作的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为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浙江力量。
线上专家发言(一)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吴江

    吴江院长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凸显了人才及人才工作的地位与作用,首次对其进行了标题性概括,即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从研究角度而言,丰富了人才的科学内涵与特征,强调人才发展与人才工作需要从时代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高度加以认识;从实践角度而言,凸显了人才工作的问题导向与战略导向,启示浙江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需要围绕人才高地、重要集聚平台等,建设完善人才生态。与此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整体提出,反映了三者之间的共性特征,即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具有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强调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互动互补、同频共振,最后均要落脚于对现代化建设的服务之中。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劳动经济学教授、博导杨伟国

    杨伟国院长谈及了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五点体悟:一是人才具有基础性、管理性、战略性三个层面的价值;二是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必须发挥人才的战略性支撑作用;三是人才战略必须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经济社会的建设;四是人才强国战略包含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三大核心任务;五是通过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四条基本路径,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结合实际,杨伟国院长以人才集团为切入点,阐述了对如何实现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支撑作用的思考,指出人才集团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种机制,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人才业务的创新。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海外院长  蓝志勇

    蓝志勇教授分享了现代化的理解。首先,现代化的过程需要现代化的人才,现代化的人才要靠现代化的生态,人工生态是短时期内最有效的,即现代化过程中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快速催化社会发展的技术和过程,中国要培养好新型人工生态。其次,基于对现代化内涵演变的梳理,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特征,又基于中国国情,人才生态现代化需要重点思考如何构建原创性创新生态,激发鸟笼外的创新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理论与技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导孙锐

    孙锐研究员首先分享了关于党的二十大召开的三大重要背景。其次,对二十大突出的主题:中国式现代化、人才工作的方向、人才引领创新、形成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人才强国战略等方面进行了解读,认为目前人才强国战略从原来的跟随型、模仿型战略进阶为引领型战略,不同阶段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是为解决不同阶段的重大问题和主要矛盾。最后孙锐研究员指出,浙江在面向高质量发展、面向科技自主自强以及破解人才工作问题上应起到标杆示范作用,在高精尖人才队伍建设、产业人才与高质量发展支撑、高校院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市场决定性作用发挥、人才生态等方面不断探索求解。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

    姚凯教授指出教育、科技、人才作为整体,三者可以落脚到现代化,未来要考虑以提高国家竞争力为最终目的,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做好三者衔接。其次,在全球建设人才中心和高地也要做好教育、科技、人才的融合,需要顶层设计、完善协调机制;力戒人才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本位主义;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最后,姚凯教授探讨了对人力资本协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提出五点建议,包括城乡协调发展、促进教育资源合理分配、深化区域一体化发展、消除就业歧视、均衡内外部发展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等。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党委委员、研究员邓大胜

    邓大胜研究员从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内容布局角度进行分析,强调了人才地位作用提升;分析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人才、科技的新思想、新战略、新布局,并从学术研究和人才工作的角度进行了解读,一是人才和教育关系紧密,加强为党育才以及通过完善学科建设推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部署至关重要。二是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强化科技战略咨询,突出战略科学家作用,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培养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三是从全面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布局、加大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加强国际人才交流等方面进行战略谋划。
上海社科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科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汪怿

    汪怿研究员以首次再次新变化三个关键词为主线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相关内容进行了概括和分析。随后,从基础导向、战略导向、未来导向、价值导向强调了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性;从更全更高更强拓展了人才强国战略涵义,即人才规模、结构、质量等更全面的一体化,以世界人才高地建设打造更高的国际竞争优势,建设更强的战略人才队伍,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最后,重点强调人才的价值导向,要通过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的尺度进行衡量,进而汇聚天下英才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做贡献。
海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海南自由贸易港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李世杰

    李世杰院长介绍了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与人才制度创新探索。海南自贸港是中国贸易双循环的交汇点,也将是中国资本双循环交汇点,其政策优势和灿烂前境有利于集聚人才要素和创新要素。目前,海南自贸港在汇聚人才要素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首先,突出市场导向,分类、分层构建自身的人才体系。其次,深入推进人才放管服改革,构建全球揽才用才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确立离岸创新创业机制,健全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再次,加强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激活存量人才资源;完善人才流动政策引导,保障人员要素自由流动;激活用人主体活力,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深化人才市场化改革,健全第三方人才支撑。
寰球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倪凯

    倪凯主任认为建立新型举国体制,需要通过政府+市场的复合体制,充分利用科技和产业的力量,优化市场配置和企业合作的效率,使之更好地匹配国家战略。其次,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使全球智慧为中国所用,需要对引才方式进行调整。第一,柔性化,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第二,信息化,充分利用全球虚拟社群;第三,社会化,综合利用社团,联谊会等多种渠道。第四,人性化,高度关注引进人才的知识产权安全,心理情绪安全。第五,隐形化,主要依靠市场力量对人才形成吸引力。同时,我国应进一步扩大引才区域,从发达国家扩大到关键小国、创新大国,以及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最后,倪凯主任提出了我国引才需要抵抗的三大压力。
无锡学院副校长、研究员,江苏省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徐军海

    徐军海副校长分享了三点学习感悟。一是人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地位突出,其历史和逻辑契合于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教育、科技、人才并行提出,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要重视人才供给和需求侧的匹配,重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联动,解决部门之间协调存在的问题,形成比较优势。二是关于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人才发展现代化需要从人才队伍、人才治理、人才效能以及人才生态四个维度进行剖析;三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探索世界人才高地形成地过程和经验,也需要软硬结合,对核心载体布局等硬实力和正向激励、负向清单等软实力进行探索。最后,对人才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对人才工作力量进行整合;二是强化系统治理;三是强化韧性治理;四是要注意对海外人才流动的趋势特征进行研判,注意人才安全防范。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山东省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唐贵瑶

    唐贵瑶教授结合总书记二十大报告中有关人才工作的论述,着重围绕人才、教育、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总结两点体会:第一,科技发展重在人才,任何技术的发展缺少人才都如同无源之水,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重构全球创新版图的国际环境和正处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国内环境,需要自主培养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并发挥其效能,唯有人才到位,才能更好地攻克技术难题、迈向科技强国。第二,深化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四链融通,推进构建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政府战略谋划和决策部署、明确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市场调动资源和协同攻关,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高校根据政府和市场的需求,针对性培养关键核心技术人才。
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调研员王选华

    王选华院长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屋建瓴,有关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有四大特点:第一,首次将人才、教育、科技并提,形成三位一体,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教育、科技密不可分;第二,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性立体支撑;第三,创新人才工作理念;第四,以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为人才工作新要求,其中精心用才是关键,注重解决人才发挥作用。此外,王选华院长对浙江人才工作谈了四点建议:第一,推进人才工作数字化转型,强化人才工作技术基础;第二,人才工作要研究先行,做好人才政策研究,为人才工作提供战略支撑;第三,强化全面的人才政策配套,特别是产业人才政策,从链条环节设计人才工作,提升人才政策的精准性、针对性;第四,加强浙江、北京、江苏、山东等各地人才院、人才智库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进步。
线下专家发言(二)
    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苗青教授主持了本场专家研讨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范柏乃

    范柏乃教授对浙江省人才工作提出两点建议。第一,浙江省人才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应系统总结浙江省新颖有效的人才工作经验,为中国其他地方的人才工作提供借鉴,并大力推广。第二,人才数量、类型较多,不能笼统地看待,应当进行甄别。随后,范柏乃教授谈到了目前浙江紧缺的五类人才:一是企业家人才,以高水平科技企业涵养高质量人才;二是乡村振兴人才,通过开办乡村振兴学院提升乡村人才素质与能力,助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工作的推进;三是数字经济人才,随着数字经济重要性的不断凸显,极为匮乏的数字经济人才也愈发重要;四是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借助专业人才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有利于释放科创活力;五是风险投资人才,做好风险投资能够为高科技产业提供必要保障。浙江应当针对上述五类紧缺人才精准发力、先行先试,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浙江经验。
浙江大学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陈丽君

    陈丽君教授从战略高度、战略自信和战略短板分析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科技、教育和人才重要论述的新变化。分享了对新领域新赛道和新动能新优势的四新理解。针对浙江新时代人才工作,陈丽君教授提出应做好科技、教育和人才三位一体的统筹协调文章,扬优势、补短板和创特色,锚定新赛道形成新优势。具体建议包括,首先做好人才的战略布局和战略谋划。充分利用杭甬联动等城市群的优势,率先探索区域协作和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引聚全球人才。其次,着力建好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平台,做好四链融合文章。围绕科创廊道建设实验室体系。设立面向全球和全国的科学基金和奖项,主动发起大科学研究计划,邀请全球学者加盟研究,为国家培养战略科技力量。聚力于科教融合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平台,补齐浙江的高教短板。同时,发挥浙江民企优势,激发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建设科技企业家队伍和龙头企业的创新研究院,最后,尽快实现新时期人才工作转型,从政策拉动转向到最优人才生态打造,聚焦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做好人才工作的数字化赋能,提供科教兴国战略的浙江之治和浙江示范。
之江实验室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孙毅

    孙毅主任首先对之江实验室的成立背景、核心研究方向和工作成效进行介绍,并提出了自己的三点学习体会。一是感受到了国家在实施科技强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有着磅礴动力和必胜决心;二是当前形成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仍有探索空间;三是突出人才自主培养的重要性,新型研发机构体系的建立可以国内人才自主培养提供新的载体;同时,也可以新型研发机构发挥用人体制机制的灵活性,集聚各类人才。
中共绍兴市委党校文化与统战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李萍

    李萍副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征程中人才是核心要素,浙江是展示中国特色重要窗口,是高质量建设沟通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探路者。在探索的过程中,基层干部、民营企业家等关键群体值得关注。同时,浙江有比较领先的政策基础,如何更好的解决政策碎片化、重叠化、落地难,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是未来政策需要破解和完善的地方。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招生处处长留岚兰

    留岚兰处长分享到,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的定位,这要求各界去探索三者之间协同发展的内在规律。如何引导高校学生正确地选择专业并制定成长规划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议题。未来浙江大学将继续探索本硕博贯通的学生长周期培养机制、学术导师制度、结合重大科研任务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在本科招生中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
浙江省科技厅外国专家局局长齐昕

    齐昕局长结合浙江省科技人才工作实践,分享了四个体会和研究期待。第一是浙江省将首位战略由“人才强省、创新强省”变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更加凸显贯通“第一生产力,第一资源和第一动力”、统筹科技与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第二是科技部门是抓人才工作资源最多、手段最多、工具最多、效果最直接的部门,应该在人才工作上发挥更大作用;第三是人才和科技部门直接掌握的政策工具仍旧有限,人才工作更加需要政策集成、工具叠加、改革协同;第四是人才工作目前仍旧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例如高层次人才的人才签证制度等政策工具的知晓度和使用率都还不够。同时,齐昕局长呼吁专家学者们针对几组重要关系进行研究和厘清,包括人才计划项目和科研项目之间的关系、人才平台与各类高能级创新平台之间的关系、人才政策与其他科技政策之间的关系,以及科技管理制体制改革和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的衔接和联动。最后,期望在与会专家的协助下,针对浙江省科技人才国际化问题、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和激励、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科技人才统计制度构建等重点方面开展探索。
                                      研讨沙龙总结和闭幕
    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苗青教授对此次沙龙作总结发言,并对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参与沙龙的专家、主办单位表示谢意,感谢全国专家对浙江省人才工作和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各位专家能够一如既往关心浙江省人才工作。
浙江人才发展论坛由浙江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发起,旨在为国内人才理论研究专家、浙江省及各地市政府人才工作政策制定者、国内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企业界精英人才而搭建的高层次跨界交流平台,为推动人才理论发展、人才政策和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充分贡献智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