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时讯
欧洲时报:顶尖人才流失考问中国软硬环境
返回列表
发布时间:2013-06-09

        法国《欧洲时报》8日刊载《顶尖人才流失考问中国软硬环境》一文,文章指出,目前中国顶尖人才的流失非常严重,这掐中了中国软硬环境在给予高端人才归属感和现实效益方面的痛处,同时也给了相关部门在改善科研环境、尊重人才、制定配套的法律和政策等方面上着力的紧迫感。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中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近日的一席话指出了当前国际人才竞争激烈的现实,更掐中了人才们归属感缺失的痛处。

  19世纪70年代,当“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批留学生们心中的理想时,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便注定将其崇高的出发点定格于史册。有了这次“启蒙”,后来者前仆后继,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呼喊声中,具有救亡图存式的爱国心理一度给仁人志士的归国梦抹 上了亮色。在1949后的数十年里,因爱国而生的归属感也是海外人才回国理由中的关键词。钱学森等科学家们冲破重重阻挠,为中国建设大业献力便是鲜明的实例。

  历史给思维赋予的惯性并不总是具有积极意义。当零星的吃螃蟹者发展成为给海外带去客观效益流的群体时,再空谈爱国显得苍白无力。当此时的归属感增添了时代的色彩。经济水平是否提高,科研环境是否改善,对人才是否尊重,相关体制、法律和政策是否配套……都不得不无意识地使人拿起衡量尺,考虑软硬件在各自心中的分量。

  在硬环境上,能否让人才们顺利“舒活筋骨”是基本保证。以中国流失人才的接收地——美国为例,该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研究设施,充足的财政支持独立研究,高于他国同行的薪水等。人才能量更容易转化为实际效益,反之,效益的实现则可能大打折扣。

  与美国相比,中国与其差距不小。投入少,相伴随的是科研条件和研究人员的待遇也较差。近年来,面对差距,中国已提出,到2020年,全面实现全社会研发经费达到GDP2.5%的目标。

  软环境则是人才们“抖擞精神”的必要条件。好的软环境包括好的文化氛围,根据成就升迁而不需要“熬年头”等。有儒家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重视的家族利益、等级秩序、人际关系等颇具“人情味”的规则,有时甚至成为人才们发展的阻力,甚至导致归国人才们的“逆淘汰”。

  一位中国的海归教授曾如此自述:在回国后近5年的时间里,其很大一部分时间耗费在填表上。相比而言,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其开放性、灵活性则大得多,实现人才“梦想”的效率更高。

  事实上,具有归属感代表了被认同,当物质条件和经济利益,价值取向和身份认可,文化氛围等在相互博弈中找到统一性时,归属感便不再缺失。

        相关链接:http://news.cqnews.net/html/2013-06/09/content_264586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