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下午,由浙江省委人才办、余杭区委人才办指导,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余杭分中心、“人才强国”主题沙龙秘书处联合主办的第二十一期浙江人才发展圆桌沙龙、第十期“人才强国”主题沙龙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顺利举行。本期沙龙由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丽君主持,浙江省委人才办、余杭区委组织部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吴江等四十余位全国人才领域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人才工作者与创业人才参与了线上线下结合的研讨,圆桌沙龙分为两个主旨发言阶段及自由交流环节,参会人员聚焦杭州科创企业热现象背后的冷思考和浙江省“十五五”人才发展规划等问题展开了充分研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苗青教授和陈丽君教授担任两个阶段与谈人。
四十余位全国人才领域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人才工作者与创业人才参与了线上线下结合的研讨
吴江 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
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导向的制度创新
吴江认为此次论坛聚焦杭州科创企业热现象,探索其背后的创新驱动力和规律,意义重大。杭州科创企业的突出表现,源于历史必然性与“浙商精神”的深厚土壤,表现为民营经济开辟的独特道路,这正是其全球影响力所在。与国际领先国家相比,我国在创新指数方面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市场成熟度和商业成熟度两个维度;浙江尤其杭州正是以市场化优势见长,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此,需进一步巩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破基础与应用研究在企业领域投入不足的瓶颈,以形成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的良性循环。此外,政府的角色应以“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原则,推行服务型政府建设,避免人才服务均等化不足的问题,为创新主体尤其是草根企业创造更加公平的发展条件。展望未来,应将制度建设作为关键主线,以法治保障精准施策,完善人才体制机制建设,特别是在地方层面推动创新创业立法与国际化人才引进制度,切实将政策提升至法治高度,进而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易开刚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IP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工商大学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
从杭州科创企业热看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瓶颈与突破
易开刚在论坛上围绕杭州科创企业热现象,从高校视角探讨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他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是杭州科创企业创始人教育经历分析;第二个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子,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五个方面: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跨学科融合、团队合作与领导力以及国际视野。三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存在创新思维开发不足、课程设置不灵活、实践平台资源有限和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四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突破点,为解决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易教授建议突破传统学科壁垒,培养开放思维;突破学科壁垒,鼓励交叉学习;突破封闭环境,打造开放平台;突破国际限制,让学生走出去。
易丽丽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副教授
让青年人才在创新中不断涌现何以可能——杭州科创企业热的启示
易丽丽基于杭州科创青年人才涌现这一现象提出问题:青年人才在创新中涌现何以可能?进一步提出:地方政府做对了什么?她认为浙江在制度层面“无事不扰、有事必到”服务型政府和普惠的为青年人才赋能的政策;教育层面从浙大竺可桢学院创新新业强化班到进入社会后创业孵化等全链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层面鼓励创新与包容多样化、安静文化的生态,共同促成了杭州创新中青年人才的涌现。接下来,针对杭州科创青年人才涌现这一现象进行了冷思考,在青年人才创新国际比较下,中国对青年人才普惠的支持仍有明显差距,依“人才帽子”和论资排辈下资源分配不均问题依然严峻,所以杭州科创青年人才涌现的成效不能被放大。最后,面向“十五五”人才规划,她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启动“全龄段人力资源革命”,要从投资于“物”转向投资于“人”,构建惠及人力资源而不仅是人才的“大生态”。二是重塑激发青年人才创新的制度,构建青年友好型城市,实现从重“保健”向重“激励”的转变。三是教育4.0时代个性化赋能,让稀缺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涌现。四是抓关键少数,坚持党管人才和党管干部相结合,晋升“指挥棒”导向坚持长期主义。
赵玲玲 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博士后,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创新联合体推动教科人一体化的机制与路径
赵玲玲指出杭州产业布局与人才布局相互支撑,已形成产才融合的良性循环。首先,她分析了创新联合体与教科人一体化的关系,然后,以浙江省为例,阐述了创新联合体推动教科人一体化的机制与路径。创新联合体以企业为牵头单位,整合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多主体资源,共同完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此过程中实现产业升级与人才培养的双重目标。其运作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体制优势,通过项目制整合多元资源,解决技术难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国际上,美国、欧盟和日本在半导体、集成电路等领域已成功应用此模式,国内的北京、上海和广东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浙江创新联合体的实践始于2018年,经历了前期调研、试点项目和全面推广阶段,目前已形成企业牵头、政府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最后,她指出应关注产业、人才的精准施策问题,增加普惠性政策的覆盖面,同时在人才评价方面可以考虑以企业贡献度等维度设计相关评价指标,以此更好地激励企业和人才的创新活力。
张文琼 北京科技人才发展中心副主任
杭州科技崛起的推力及创新创业人才生态建设
张文琼指出,杭州科技崛起背后主要有四大推力:精准的政府资金支持、无事不扰且有求必应的透明保姆式服务、高能创新生态圈的构建以及完善的人才生态建设。在分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的发展与崛起模式时,她认为成功的创新创业人才生态系统需具备六个关键要素: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支持、领军企业的参与、高素质人才的汇聚、全面的孵化服务、强大的科技金融服务以及灵活有效的创新政策。展望未来“十五五”人才规划,张文琼建议一是注重政策制度创新,尤其是在签证或移民政策方面,以吸引更多国际高端人才;二是呼吁加强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一体化发展,强调市场和企业需求端的重要性,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苗青 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第一阶段与谈人发言
苗青对第一阶段各位专家学者的主旨发言进行了深入点评。他提到吴江教授从理论高度深刻阐释了浙江和杭州人才出现的制度创新,指出应将制度和创新上升到法制化高度,确保人才体制机制行稳致远;易开刚教授从教育维度剖析了当前教育在促进教科人一体化中的不足;易丽丽教授从政治策略角度探讨了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和开放政府的重要性,并提出“投资于人”的新见解;赵玲玲教授侧重于科研平台在打通科研与市场过程中的作用;张文琼主任则聚焦于人才生态在四链融合中的作为。苗青教授认为各位专家学者从理论角度对杭州科创企业热现象的出现做了很好解释。
张洁 每日互动联合创始人、华旦天使投资董事总经理
杭州创业生态下一个十年
张洁分享了杭州创业生态的经验与展望。她指出,人才定义应更宽泛,除了高端人才,企业也需要熟练产业工人,职业教育学院应积极参与人才培养。产教融合要深入,产业需求应先于学术研究,学校与产业需紧密结合,鼓励“干中学”模式。国际化视野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应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此外,创业生态需丰富,公共空间如咖啡馆、孵化器和开放大学对人才交流和培养非常重要,自组织群体和公共空间能促进创业生态发展。她也重视发挥“宣传”的作用,认为讲好故事对于青年人才有很好的激励作用,许多优秀的故事值得被发掘和报道以激励更多青年创业者。
陈诗达 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浙江省人社厅原副厅长
对杭州科创企业热现象背后的几点看法
陈诗达分享了对杭州科创企业热现象背后的八点看法:一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政府要正确区分与市场的边界,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二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政府通过成立科创基金等方式支持创新,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三是人才政策要精准供给,避免同质化和效用递减。四是要重视和关注更多青年人才成长,关注创新创业人才和偏科人才。五是要立足市场自主培养人才,需要重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六是人才发展环境很关键,杭州的“环境立市”战略和创新友好型环境是其集聚人才的重要因素。七是人才评价怎么改,杭州推出的“三定三评”人才分类评价模式值得思考。八是建设人才强省,校地合作是一条成功路径。这些观点共同揭示了杭州科创企业热现象背后的复杂因素和成功经验,为杭州未来的人才发展和创新创业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周佳 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讲师
杭州科创企业崛起背后的政府力量
周佳在分享中探讨了杭州科创企业热背后的政府力量,她认为政府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杭州政府的高效率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其次,杭州政府具有前瞻性的眼光;第三,杭州政府有浓厚的服务意识,按照流程提供高效服务并保持温和态度,让市民感动。第四,杭州政府有强烈的市场意识,高品质服务形成“棘轮效应”,即便领导更替,服务质量依然保持。她还提到,社会中有很多偏科人才,如何挑选出这些人才并避免他们被传统教育模式淹没,是一个现实难题。
朱蕾蕊 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讲师
完善人才企业陪跑机制的重点与难点思考
朱蕾蕊在分享中探讨了杭州科创企业热现象背后的创新创业生态及中小企业陪跑机制。她指出,杭州在打造创新创业生态方面形成了要素流动、开放互通的环境,政府早期布局数字经济并保持战略定力,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良好发展条件。在中小企业陪跑机制方面,杭州做了诸多努力,但仍有三个关键点需要完善:一是明确陪跑机制的定位,确定服务对象是所有中小企业还是精准筛选部分高潜力企业;二是明确陪跑机制的预期,应注重鼓励、支持企业,而非仅在困难时调整或放弃支持;三是将陪跑机制的链条向前延伸,从人才创新创业活动的角度进行延展,优化青少年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主体或鼓励利益共同体参与其中。
梁皓 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讲师
从杭州科创企业热现象看“十五五”浙江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梁皓在人才论坛上探讨了从杭州科创企业热现象看“十五五”浙江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在人才层面,他认为竺可桢学院的混合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称赞,并提到了科技竞赛和前瞻性布局的重要性。在政府层面,他提出要加坚持长期主义,包括完善顶层设计,实现政策的加量加码和产业推动共同体建设,此外还要坚持创新生态打造。在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层面,他强调需要建立精准的企业识别体系和赛事机制来发现潜在企业,并关注整个人才结构的建设,包括技能型和职业型人才的发展,以完善人才体系。
夏文来 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智库中心主任
DeepSeek给予政府参与前沿科技创新治理的启示
夏文来探讨了DeepSeek对政府参与前沿科技创新治理的三点启示。一是从“DeepSeek为何没有出现在美国”切入思考,揭示美国事实上形成了以股票市场激励企业前沿科技创新的机制,但也潜藏科技创新为企业股价“抬轿子”的掣肘,干扰了企业科技创新路线的客观选择,遏制了美国人工智能大模型高性价比路线的探索,应更系统看待创新链和资金链关系。二是前沿科技创新中科技大厂和中小科技企业的创新贡献度与传统税收、GDP贡献度计算逻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政府参与前沿科技创新治理要避免“大厂依赖症”。三是在创新要素配置方面,DeepSeek自下而上组织人才实现前沿科技领域有效创新,政府应在前沿科技创新治理中辩证迁移中小科技企业智慧。
陈丽君 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第二阶段与谈人发言
陈丽君充分肯定了各位专家的发言,并围绕四个核心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总结阐述。首先,她指出科创生态中人才作为关键核心变量的重要性。其次,她着重探讨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问题,阐述了在不同发展阶段政府角色的演变,浙江在行政手段的运用上经历了从以政策和资金为主,到转向服务,再到如今以打造生态为主的三个阶段。陈丽君教授强调,未来应倡导更普惠的人才政策,致力于构建一个尊重所有人的发展的创新生态,让环境中的每个个体都能获得应有的重视和发展机会。第三,她提出长期主义的重要性和如何坚持长期主义。长期主义不仅是锚定一个目标的久久为功,也是在发展过程中围绕目标不断校正方法和手段。浙江需要对自身发展轨迹和现有成效形成清晰正确认知,以客观态度审视短板与不足,避免被局部成就掩盖问题。她以实际例子论述开放和包容心态对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呼吁杭州在杭州科创企业热现象背后对标全球持续变革。最后,陈丽君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是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的必由之路,建议应更重视高校与城市间在硬科技与软实力创新上的互动合作。她期望未来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能继续与政府携手共进,为制度创新培养更多政策企业家。
自由交流环节
在自由交流环节中,杭州未来科技城党工委委员、人才和金融服务中心主任冯敏敏,余杭区团区委副书记、杭州未来科技城人才和金融服务中心副主任王冠军,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副校长朱润晔,余杭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委人才办常务副主任姚芳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潘娜,澳门专才发展学会会长高俊辉等参会人员先后就本期沙龙议题和与会人员的观点进行交流讨论。至此,第二十一期浙江人才发展圆桌沙龙暨第十期人才强国主题沙龙在求真务实和平等对话的氛围中取得了预期成效,有力地促进了教科人良性互动和创新浙江建设。
冯敏敏 杭州未来科技城党工委委员、人才和金融服务中心主任
王冠军 余杭区团区委副书记、杭州未来科技城人才和金融服务中心副主任
朱润晔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副校长
姚芳燕 余杭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委人才办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