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杨华勇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力士”有一颗中国心
返回列表
发布时间:2013-12-20

(消息来源:http://zjrb.zjol.com.cn/html/2013-12/20/content_2467068.htm?div=-1

 

浙大机械专家杨华勇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大力士”有一颗中国心

本报杭州12月19日讯

  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周炜

    中国工程院今天宣布了2013年产生的51名新院士。浙江大学机械系教授、流体传动与控制领域专家杨华勇教授成为我省唯一当选的新科院士。

  记者致电正在长沙出差的杨华勇。他说:“我要感谢浙江大学、感谢科研团队、感谢我们的合作伙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只是一个代表,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

  本世纪初以来,杨华勇致力于研发国产盾构核心技术,培养和带领一批科研精英,与多家龙头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在电液驱动和控制系统取得突破——在国外技术封锁最严密的部分,他为国产盾构提供了一副有力的心脏。

  从上世纪90年代以3.5亿元的高价进口一台“洋盾构”,到2011年“国字号”盾构已占国内市场份额的61%,以杨华勇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走出了一条自主研发的成功之路,为国家建设急需的重大装备生产国产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盾构代替大量工人和镐子、钢钎,可以极高地提升工作效率并大大改善安全性,已经普遍应用到隧道挖掘工程中。修管道、建地铁,挖掘跨越江河、洞穿大山的隧道,都离不开它。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我国成为全球盾构需求最大的国家。而在十余年前,中国还很少有人了解这种集机、电、液、传感、信息技术于一身的庞然大物,更不用说自主生产。

  杨华勇很早开始就在全国各个工地奔波,为那些“水土不服”的“洋盾构”看病,成了隧道里的“急诊医生”。在无数次修理的过程中,他渐渐认识了这一现代技术造就的“巨人”,决心要让这个大力士发挥出它的威力,为国家日益提速的城镇化建设服务。

  2000年7月,国家组织了第一次针对盾构项目的联合论证。作为论证专家,杨华勇的态度很坚定:“这是一件应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事。” 他在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十五”规划《机械学发展战略研究》的撰写时,特别单列章节介绍了盾构的发展:“盾构设计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产品长期依赖进口,价格居高不下,制约了盾构的应用,延缓了我国城市地铁的快速发展,必须自主研制。”

  在杨华勇的牵头下,浙江大学与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合作,产业化基地遍布上海、郑州、西安等多地。

  杨华勇带领的科研团队发明了密封舱压力动态平衡控制技术,为盾构安上了强大的心脏。这项技术能实时监控盾构密封舱的压力,进行多系统协调控制,始终让盾构在一个安全的状态下工作,有效避免了盾构掘进过程中地表的塌陷或隆起,隧道施工的正常掘进得到了基本保障。

  技术和价格上的优势,使国产盾构与其他发达国家盾构的竞争中丝毫不落下风。在海内外几十个城市的地底,都有国产盾构奋力掘进的身影。我国已经进入盾构装备设计制造先进国家的行列。

  年初,“盾构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次,这一技术的领军人物杨华勇又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告诉记者:“发展盾构技术顺应民生需求,在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盾构将获得充分应用。”

  这位新当选工程院院士念念不忘的,仍然是技术创新。谈及下一步,杨华勇说:“目前,国内还缺少我们自己设计的硬岩掘进装备。”他表示正加紧研发,力争数年内生产出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