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7日,由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人才发展圆桌沙龙第十八期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的主题为“浙江‘新春第一会’和‘三支队伍’建设”。
沙龙由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丽君主持,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二级巡视员陈荣华,浙江省社科联顾问、原副主席邵清,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西湖大学副校长朱晓芸,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范柏乃,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王诗宗,浙江千里马人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文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家级引才计划专家蓝志勇,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无锡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江苏省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徐军海,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首席专家、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苗青,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浙江省人社厅原副厅长陈诗达,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周佳博士、朱蕾蕊博士、傅衍博士,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培训部主任梁立以及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相关工作人员和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博士生们参加了会议。
沙龙伊始,陈丽君院长热烈欢迎并介绍了与会嘉宾和参会成员,对此次浙江“新春第一会”召开的重大意义进行阐述,表示希望借此机会各位领导和专家能够对未来浙江人才工作提出相应建议与展望。
徐军海院长认为浙江新春第一会有两大重要意义:一是抓住人这样一个发展的底层逻辑;二是方法论层面具有标杆示范性,“三支队伍”分别对应高素质、高水平、高素养,具有系统性、异质性、贯通性特征,并拓展了新时代人才强省的内涵。徐院长指出浙江在三支队伍建设上具有系统性优势,存在浓厚的亲商重商尊才爱才传统、产业链集群优势(数字经济和地瓜经济)、治理优势(数字化和改革)、政策和生态优势;存在科教资源局部短缺、人才工作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人才对外开放方面的短板。下一步,应该做好三支队伍的发展战略与行动方案,解决大组织体系、大制度体系和大资源体系的问题,把“三支队伍”、“三高”和“三大体系”贯通起来;二是要坚定不移用好改革的法宝,全方位激发干部动力、人才活力和劳动者潜力;三是以企业家为枢纽,全面推进产才深度融合,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后期成果转化贯通起来,形成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四是依托数字治理优势,赋能最优生态建设。
蓝志勇教授基于中西方对比指出当前中西方的科技发展差别和社会生活整体差别主要在人才,我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但使用率不足,人才工作有待加强。在高素质干部队伍方面,蓝教授认为浙江干部队伍很务实,具有很强的竞争环境,短板是基层个别干部有功利心,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国际视野不足。干部队伍人才评价体系有待优化,建议跳出已有指标,从大局意识、国际视野、科技判断力、尊重市场和为民服务等方面加强考察,并辅以相应的培训体系。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的优势是浙江愿意提供经济激励,具有文化竞争力优势,但短板是公民教育、劳工培训不足。因此需要加强管理和培训劳工素质,形成大规模产业工人培训,加强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契约精神、敬业精神以及底线思维的培育。
兰建平副院长建议,浙江应该从底部开始而非顶部进行人才队伍建设。农民工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把打工者变成高素养劳动者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工程,真正造福于民。兰院长提出,一做强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必须高度重视浙江省外来劳动人口,将由农民工主导的劳动队伍转化为高技能人才主导的高素养劳动者队伍。二是要关注企业家这一宝贵资源,关心企业家的身心健康,通过切实有效的政策落实增强企业家的幸福感;三是要优化双聘制度,深化四链融合,促进科学企业家和企业科学家的茁壮成长;四是加强创新平台的打造,这对于人才集聚和创新转化具有很大益处;五是优化劳务派遣制等用工形式,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
邵清副主席认为浙江深化实施人才强省,首先需要找准定位,要根据自身条件考虑基础人才的培养问题,在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中浙江可以体现自身的强项;其次,应当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立足长远培养基础劳动人才;第三,要转变整体观念系统,构建完善的社会制度和机制,形成良好的环境生态。此外,需要意识到像企业家等人才是无法培养的,因此只有在好的生态环境里,人才才能像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朱晓芸副校长就浙江人才工作分享了个人感悟与建议。她指出浙江对人才工作非常重视,尤其是对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资源投入十分充分。在人才评价上,提倡“破四唯”和“破五唯”,但实际操作中“帽子”的含金量却越来越高,“帽子工程”常会给青年学者带来焦虑。涉及到人才政策,真正的改革创新尚不足,程序变化却较快,围绕人才工作的政府部门和资源配置部门各有各的政策导向,在人才一盘棋上相互掣肘。朱校长建议浙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在贯彻“大人才观”的过程中需要有创新,在破除“帽子工程”方面呈现出浙江特色,让高校在资源获取评价及发展上获得更多空间,迈出具有创新意义的一步。
姚凯教授认为“新春第一会”体现了浙江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姚教授团队研究表明,浙江省整体人才净流入大于净流出,浙江人才具有活力,但浙江省整体人才跨省流动规模和江苏相比有差距,浙江内部的人才流动性(七个地市向杭甬流动)较大,整体人才吸引力度尚不足,因此未来需要改善营商环境,增加浙江省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更好地吸纳人才。要做好人才供应链,一方面从长三角和全国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尤其是智能制造类人才;另一方面加强省内人才培养,规范人才标准制定,增强对于广大技能工人的激励。同时,浙江务实地提出了“三支队伍”,符合浙江省情,浙江的民营经济非常活跃,在“三支队伍”中,企业家队伍在振兴经济、带动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干部队伍建设,在当前经济形态下,要优化营商环境,需要一支服务意识强、有大局观、高效率的干部队伍,浙江这方面有自身优势,还需要建立容错机制,给予强大动力。
陈诗达研究员认为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创新发展,而创新发展关键在人才。对于新春第一会提出的“三支队伍”的解读,首先需要明晰“大人才观”和“三支人才队伍”的内涵,定义理解有误容易产生新瓶装老酒的问题。同时,树牢“大人才观”,浙江下一步需要实现多方面转变,例如人才队伍建设要从重引进到引育并重转变、人才观念要从人才少数向人人皆可成才转变、人才理念从要素资源向第一资源和战略资源转变、人才评价要从戴帽子向突出贡献转变、人才保障要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优化配置转变等。
范柏乃教授认为需要营造高质量法治环境,推动浙江省企业家队伍发展。范教授指出,企业家是新时代最可爱、经历最艰辛、劳动时间最长、创造财富最多、社会贡献最大的一类特殊群体。第一,要建立“1+N”的法律体系,推动浙江省企业家队伍建设。第二,需要制定浙江省企业家保护条例,提升企业家队伍的安全感,浙江省要在全国率先制定民营企业家保护法和民营经济发展条例,依法平等地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让企业家放心投资、潜心创业。第三,要制定浙江省民营经济代表人事政治待遇的实施意见,通过条例规定民营经济代表正式参加或列席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各项工作会议,听取有关部门传达中央和省委文件精神,参与涉及重大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度制定和评价。第四,要制定浙江省企业家奖励条例,率先设立企业家最高经济贡献奖。第五,要制定浙江民营企业家的教育和培训条例,要把企业家队伍培训纳入专项资金,像重视党政干部教育培训一样着力抓好企业家尤其是年轻一代企业家的教育培训。第六,要制定浙江省市场交易支付款项规定,运用法律手段强化审计监测和信用体系建设,提高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的失信成本。
王诗宗教授提出,人才是浙江省持久不绝的动力,人才工作从根本上要有起色,关键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意味着对个人思想的解放;其次,要找准支点,结合企业家、基础性人才,明确目标建立起研究平台(从国外经验看,当前企业越来越重要,无论是大科学项目,抑或Open AI,都是企业在做);第三,政府要摆正位置。现在政府过于靠前,目前的人才工作都在政府各个部门的规制之下。因此政府要靠后,在抓住了支点以后,把企业的活力和高校的活力真正发挥出来。
洪文祥董事长提到,第一,浙江的营商环境在全国来讲很不错,但实际上也存在“开门迎客,闭门打狗”的问题,企业家压力很大。从企业家保护来看,目前更多给予企业家的是“面子”和“帽子”,而其实企业家更需要“里子”,一方面是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是以立法的方式形成企业家保护机制;第二,从发展的角度看,要鼓励企业家做好创新发展,民营企业家现在普遍躺平氛围浓厚,未来从舆论上面可以营造更强创新氛围;第三,希望能够构建一个良好的亲清营商环境,同时强化党政干部容错机制建设。
苗青副院长提到了人才工作的三对矛盾,第一是相信规律还是相信规划;第二是听市长还是看市场;第三是依靠良治还是依靠粮票。此外,苗教授还对人才计划的优劣势进行了相应分析。
周佳博士提出,对制造业来说,劳动者队伍的培养非常重要,这支队伍很多主体都参与其中,包括企业、社会力量等,需要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其次,做人才研究的时候,要更多关注人口变化以及劳动力趋势变化。
朱蕾蕊博士提出两点感受,第一是用服务和生态建设,立足人才队伍的动态变化,通过放松管制、保障权益等方式激励人才队伍;第二,在政策转型方面,需要从良治角度激励人才,释放人才内驱力,让人才在自己热爱的事业释放能力。
梁立博士认为首先要解决人才求什么的问题,谁用谁指导,谁用谁付费。不同需求分别由政府、市场和社会来解决。
省发规院舒展博士就关于干部和劳动力、企业家的关系,分享了两则故事,建议进一步梳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省人社厅陈荣华巡视员回答了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开新春第一会,二是会议具体内容,三是下一步要做什么事情。陈巡指出浙江人才工作可以用四句话十六个字概括:以用为本,企业主体,市场主导,政府有为。
陈丽君院长提出,20年人才强省为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改变,在当前新定位新使命下,浙江需要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开放创新生态。未来可研讨一些更深层次的议题,比如:一是全球顶尖创新性成果背后都有华裔人才的作用,我们并不缺优秀人才,如何快速实现创新的0-1突破;二是如何让国外引流回来的优秀人才在国内产生同样的创新成果等。
最后,陈丽君院长对各位与会嘉宾的到来再次表示感谢。此次座谈加深了对浙江“新春第一会”和“三支队伍”建设深远意义的理解,为浙江省在深化八八战略、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提供三支队伍的强大支撑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