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人事报》(2012-02-20 03版:人 才 版)
在2011年中国宁波国际人才高层论坛上,部分与会专家就国际化人才开发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国际化人才是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思想家的复合体
□国家调结构促转型、抓创新促升级的战略任务迫切需要国际化人才支撑
记者:国际化人才的内涵是什么?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国际化人才是站在科技前沿,拥有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创新创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也是我们推动建设国际化城市的第一资源。当前我们国家正面临着调结构促转型、抓创新促升级的战略任务,产业转型、企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迫切需要国际化人才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依赖日益增强。
河海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赵永乐:国际化人才是创新人才+创业人才的有效集成,是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思想家的复合体,应具备领先的专业知识、创新的思维方法、超前的战略眼光、强烈的事业心和冒险精神、善于将奋斗目标变为行动计划、善于经营和运作、有惊人的个人魅力、强有力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实现以价值观领军、有健康的体魄和心态十个方面的优秀素质。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朱国成:全球化是包括人才在内的各种资源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配置,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的快速扩张,弱化了人才的地区界限、国别概念,在全球范围内争夺人才、配置人才,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共同选择和制胜法宝,企业、城市(地区)或国家要抢占发展制高点、形成比较优势,必须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
□目前国际化人才开发存在偏重外部引进而忽视本土培养、偏重“硬环境”建设而忽视“软环境”营造等问题
□在国际化人才关心的法治环境、个税体制、薪酬激励等问题上存在着障碍和瓶颈
记者:目前我国国际化人才开发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在国际化人才最为关心的法治环境、个税体制、薪酬激励、创业创新扶持、出入境管理等方面,我国还存在着障碍和瓶颈。
在法治环境上,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与国际规则接轨还不到位,吸引国际化人才、稳定国际化人才、保证国际化人才工作生活发展的法治环境尚未完全建立。
在个税体制上,存在着个税起征点过低、税率过高、重复征收等问题;同时现行税制也不支持企业采取激励措施,比如对高薪、高奖励实行高税率,增加了激励的成本。
在薪酬激励方面,国内企业为国际人才提供的薪酬水平普遍不高,缺乏竞争力;股权激励、知识产权保护等分配或保障制度也都还不健全,尚未真正与国际接轨。
在创新创业扶持上,财政性的创业创新补贴或扶持仍存在着较多管制,而国内相配套的资本市场又不是非常发达,国际化人才要得到创业创新资助相对困难;同时,国内的技术产权交易平台、资本与技术对接平台等还比较缺乏,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环境还不成熟。
在出入境管理上,具有永久居留权限的“中国绿卡”申请门槛过高,而一般的居留签证又存在着手续复杂、期限太短等问题,这对国际化人才尤其是海外华裔高层次人才到国内创业创新极为不利。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朱国成:在日益紧迫的国际化竞争中,我国的企业国际化人才开发存在着只有战术考虑但缺乏战略定位、只有目标需求但缺乏路径方法、偏重外部引进而忽视本土培养、偏重“硬环境”建设而忽视“软环境”营造,以及规模总量不足与核心人才匮乏并存、人才短缺与人才浪费并存等突出问题。企业国际化人才开发呈现出随机性、碎片化、短期化的总体困境,而国际化人才开发的滞后对我国企业“走出去”产生了极大的制约,成为国内一些大企业跨国并购失败的重要诱因。
□建设人才特区,通过政策创新、产业发展、环境优化来带动国际化人才开发
□以用为本,完善国际化人才开发的微观机制
记者:当前,国际化人才开发迫在眉睫,政府、社会与企业要主动应对、科学谋划,合力推动国际化人才开发。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解决在国际化人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我国国际化人才建设?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当前,国际化人才竞争十分激烈,要打赢这场人才争夺战,需要借鉴“经济特区”的经验,打造“人才特区”。人才特区建设和国际化人才开发,互促互联,因为人才特区是人才工作的特殊区域,可以突破一些政策体制的制约,通过政策创新、产业发展、环境优化来带动国际化人才开发。
要达到这一目的,关键是要突出抓好三项工作:一是要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管理体系。围绕法治环境、税制问题、激励机制、创业机制、通关便捷等国际化人才最关心的问题进行政策突破和体制机制创新。
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通过探索政府向市场、社会横向放权,上级政府向下级政府纵向放权,给人才松绑,形成政府、市场、人才的良性互动;通过在人才特区探索建设国际人才市场,大力发展人才资源服务产业,推动本土人才国际化、国际人才本土化;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本配置功能,拓宽人才创业创新的融资渠道,鼓励引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完善信用评级体系,优化市场环境。
三是要构建国际人才社区。一般而言,“特区”是政府属性,“社区”是社会属性和市场属性,吸引集聚大量国际化人才的“人才特区”最终要回归社会和市场,建设发展成为“人才社区”。把人才特区建成人才社区,需要通过建设“一会三制”即人才发展协会和人才配套法制、人才工作服务机制、人才投融资体制,营造优质的生活环境、优雅的人文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构建形成具有国际风格、国际水准和国际影响力的“人才社区”。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姚先国:企业国际化人才开发要突出“以用为本”,避免出现“企业冷政府热”、“人才特区孤岛效应”、“民营企业引才难用才更难”等问题。
为此,需要着力创新五大机制,即人才搜寻的信息机制、人才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整合机制、异质性人力资本的定价机制、海外人才融入本土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沟通机制、民营企业引进人才的政策支持系统与政府服务机制,最终构建形成“民间资本+国际化人才+政策支撑”三位一体的开放式创新发展体系。通过民间资本与海外人才、企业创新冲动与政府政策激励的有效对接,形成优越的创业创新环境。
来源:http://www.rky.org.cn/c/cn/news/2012-02/20/news_12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