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谢维和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高端部分,也是难度最大的部分。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要深刻把握人才培养的规律。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也把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强调要把握人才培养规律,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这充分体现了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道路的深刻认识。
当前,各地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办法措施。这些办法之所以能够在实践中行之有效,其根本原因就是能够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真正地按教育规律进行人才培养,按规律教育教学。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教育近乎农业生产,绝非工业生产。工业生产是把原料经过设计好的工艺流程,做成合乎标准的成品。农业生产可不然,种下去的种子是有生命的,它们得自己长,人们所能做的是给它们适当的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阳光、水分、肥料等等,帮助它们好好成长,以期获得好的收成。”这就是“培养”的真正含义,即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进行教育,而不是去“制造”或者“塑造”。“如果把学生当作工业原料,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硬要把他们制造成一色一样的成品,那肯定是要失败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创新人才的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内在推动作用。正如杜威所言,兴趣是学习成功和道德发展的基础与保证;“如果学生对各种事实或观念有兴趣,他们就能够应用起能力去把握它们;如果学生对某些道德训练或行为方式有兴趣,他们的活动也就能够符合这样的方向”。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兴趣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功能,还在于它保证了学生自我与学习对象的一致性。因为真正的兴趣,就是“所要学习的事实或所建议的行动,与正在成长的自我之间公认的一致性的原理;兴趣存在于行动者自己生长的同一个方向,因而是生长所迫切需要的”;或者说,兴趣就是自我与对象相统一的活动。这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存在的重要基础,缺乏这样的兴趣以及由此进行的培养,再多的“塑造”都是难以成功的。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别是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兴趣无疑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潜质;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由此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也正是拔尖创新人才的特征和成长规律;而不断地深入认识和发现学生的内在兴趣,也是识别创新人才的基本路径。
教育“十二五”规划强调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作为教学改革重要标准,努力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体现了真正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成长和教育规律的理念。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规划提出的要求,努力探索和把握人才培养规律,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作者谢维和系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教育战略决策与国家规划研究中心主任)